到哪儿晒麦子,这是个问题

日期:06-19 来源:未知

  孙朝阳是村里的种麦大户,眼下有350多亩冬小麦准备收割。按照以往的经验,麦收后再等一两个月时间,每斤小麦能多卖三到四分钱。今年他依然盘算着,收割回来的小麦先暂存仓库,“等一等,一般都能多赚一些”。

 
  为了防止发热霉变,进仓前,新收割回来的小麦,基本都需要通过晾晒等方式降低水分。对孙朝阳来说,自家农场拥有的两三亩空地,显然不足以用来晾晒上百亩的小麦。再加上晾晒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往年他通常会尽量晚收割几天,让已经成熟的小麦就地多晒一晒。
 
  这也成为村里很多麦农的选择,特别是为种植面积较大的麦农减少了晾晒的麻烦。但这种方式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比如去年麦收时节,当地接连下了3天雨。村里一户农民种植的2400多亩的小麦全部出芽,只能“忍痛”卖给饲料厂,“一斤也就七八角钱,损失非常大”。
 
  也是从去年开始,河南、山东、陕西等多地基层乡镇政府,注意到“晒麦难”这一问题,主动开放政府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等公共场所,供麦农晒麦。今年,这一举措在各地得以延续。以孙朝阳所在的陕西省富平县流曲镇顺义村为例,6月开始,1200平方米的村委会广场,成为全村公共晾晒场所,“东家晒完西家晒”。
 
  孙朝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其实,村里公共场所之前就允许晾晒小麦,只是一直没有明说,去年开始有了明文通知,没有地方晾晒的小麦,就可以直接拉过去。他说:“虽然村里闲置地方都允许晾晒,但肯定还是不够用的。”
 
  富平县流曲镇农办主任王乐给出了同样的判断,“村里的广场、空地,群众现在基本都能用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现有场所肯定也不够用”。
 
  “借地”晒麦
 
  河南省滑县地处豫北平原,拥有200万亩耕地,年产30亿斤粮食,被誉为“中国小麦第一县”。今年5月底,滑县瓦岗寨乡政府在大门口拉起横幅,红底白字写着“院内可以晒粮”。
 
  去年,麦收时节的几场连阴雨,导致瓦岗寨乡很多小麦不能被及时收割、晾晒。情急之下,瓦岗寨乡政府、各村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允许晒麦。小麦铺满政府大院的照片在网络上热传,被网友称赞。
 
  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和热议,是当地没有预料到的。“最开始就是考虑没地方晒麦,提出这样一个便民措施,没想到引发老百姓共鸣。所以,今年我们早早又拉上了横幅,欢迎麦农来院里晒麦。”瓦岗寨乡组织委员王晶介绍,过去这10多天时间,已经有近两百户麦农,陆续来到乡政府大院晒麦。
 
  在山东省禹城市,6月初,当地公安局公布了13处可用于晒麦的公共场所,包括5处交警中队、8处派出所的单位大院、门前广场。
 
  “去年刚刚开展此项工作时,群众还有些不相信,认为公安机关办公场所怎么会给老百姓晒粮?”禹城市公安局宣传科民警霍法义说,当时,晒麦场所联系方式公布之后,不少麦农打来电话咨询、确认。
 
  “考虑到占道晒粮存在巨大安全隐患”,除办公场所外,禹城市各派出所还会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协调开放一些公共场所。另一边则是,这段时间,当地执勤民辅警也加大巡逻防控力度,对在公路上打场晒麦的群众进行劝阻,引导其到安全场地晒麦。
 
  这便更容易理解,为何一些公安部门也要加入“开院晒麦”的队伍。事实上,“麦农占道晒麦”一直让执法者头疼,每到麦收时节,治理这一行为,会成为各地公安、交管部门的头等大事。
 
  今年3月起施行的《杭州市农村公路条例》明确提到,“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村道及附属设施,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在农村公路上及其用地范围内打场晒粮”。这就意味着,“禁止农户在农村公路晒粮”,已经被写进杭州地方性法规。
 
  也有一些地方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处理办法。比如,今年6月4日,陕西省永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通告,6月10日至30日期间,“火车站大街、万寿路、永兴路和能化五路”这4条街道,成为城区路段允许晾晒小麦等农作物的临时区域,要求麦农严格按照划定范围,规范晾晒。
 
  滑县瓦岗寨乡与之类似,麦收这段时间,乡间小道允许晾晒,引导车辆尽可能绕行主干道。“往年会有麦农在主干道晒麦,甚至设置障碍物。每逢这个时候,都会发生交通事故。”王晶说,“现在很多人有了这方面认识,故自己也会小心。今年,乡内省道上,没有出现铺天盖地晒麦的情况。”
 
  “群众确实没有办法,可以理解。有啥说啥,虽然能用的场地都提供出来了,但只能算救急。”
 
  晒麦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孙朝阳在顺义村长大,2014年,他开始承包土地,搞起了种植。他记得小时候,村里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土场,或是直接找一片空地,用石碾把土地压平,铺上东西,便可以用来晒麦。有的村里,还会有专门的晒麦场。
 
  在一些人的记忆里,村里男女老少都聚拢来,从早到晚,各家收回的小麦平铺在地上,连成片,麦农挥舞着簸箕,扬起麦粒,借着风除去杂质,再通过阳光的暴晒,降低小麦的水分。村里四处满是堆起的麦穰垛,空气中也飘散着小麦的味道。
 
  如今,收割小麦用起了大型机械,村里的晒麦场渐渐消失,晒麦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孙朝阳觉得,这和村里年轻人流失,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有关。他观察,在顺义村,种麦的农户基本都在65岁以上,“整个村子找不到第二个和我一样、30多岁种地的人”。对这些农户来说,如果种植小麦的面积超过10亩,晾晒就会成为大问题,“万一遇上下雨天,完全找不到人帮忙一起收拾”。
 
  村里小面积种植的麦农,都是在自家附近,随便找处地方,简单晾晒一下。一部分麦农在收割机收完之后,就地直接卖掉,“晒干之后一斤多赚一两角钱,不值当,卖完就可以出去打工了”。
 
  王晶所在的瓦岗寨乡,过去专门用来晾晒小麦的晒麦场、撂荒地,如今基本也都种起了庄稼,或有了他用。他说,耕地本来就非常珍贵,不可能再专门腾出地方去晾晒小麦,造成耕地损失。“河南省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2023年4月,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公布《2021年河南省自然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河南全省耕地752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28亩。这个数字,比2021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36亩略低。当然,不仅是在河南,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工业化、城镇化土地需求仍然旺盛的今天,耕地保护压力都很大。
 
  公共晒麦场是农村集体经济发达时代的产物,彼时的农村以生产队为主要单位。“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下滑,对(晒麦场等)公共设施的维护和保养,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很难做的一件事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他注意到,农村的大部分公共设施,都已经让位于经济发展,盖起了楼房、社区、停车场等。
 
  张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他有着类似的观点:一段时间以来的农村改造工作,没有考虑到麦农的实际需求,“‘晒麦难’便是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
 
  不管是公共场所允许晒麦,还是临时调用部分道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都只能算是权宜之计,“值得肯定,毕竟只能解决小部分农户晒麦的需求”。他特别提到了“马路晒麦”,“马路首先要保障交通,而有些车辆经过时,可能会把小麦碾碎,这和高质量农作物(的标准)还是有矛盾的。现在老百姓对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工企业也会要求品质。”
 
  “‘晒麦难’确实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也存在了很长时间,不好解决。”李国祥分析,最难的就是晒麦场的用地到底从哪里来?耕地不能占,建设用地也不会用来建设晒麦场,“农村的建设用地其实也很紧张”。
 
  “过去主要是小农户,比较分散,房前屋后甚至是房顶,总能想办法解决。现在,农村很多小农户土地流转,出现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不仅小麦种植面积较大,而且集中收获、集中晾晒。”李国祥解释,所以,这些年我们会明显感觉到,“晒麦难”问题更加突出。
 
  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户增收
 
  表面看,“晒麦难”只是困扰万千农户的难题,背后实际也隐藏着基层政府的困惑、烘干设备企业和社会服务组织的无奈。如何平衡好利益,化解矛盾,更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当然,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并不是无解的难题,关键要看做不做。”李国祥给出的建议是,“盘活”农村建设用地。
 
  “其实不是说完全没有土地,而是农村建设用地怎么用更好。”李国祥说,现在一些农村的规划和建设,“高大上的太多,接地气的没有”。比如有些地方盲目发展乡村旅游,花了很多钱,也建了景区,时间久了,新鲜感一过,没人再去,只能闲置下来。一问当地村民,给出的回答是,“跟我没有关系”。
 
  “所以,要针对农民的迫切需要搞建设,甚至可以一地多用。”李国祥解释,专门搞晒麦场,没有专项资金,也会造成土地浪费。但可以整合文化广场等的建设资金,规划和建设一批场所,“农忙时晒麦,农闲时活动”“白天做晒场,晚上做广场”,从而实现“一片土地,多种用途”。“虽然各地差异很大,但都可以不断探索,多考虑现实需要,而非自己的政绩。”
 
  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此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科技处处长姚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2017年以来,全国已建成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全覆盖,及时为农民提供粮食烘干和清理等服务,有效发挥助农节粮减损、提质增效的重要作用。
 
  从具体数据看,全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2022年共服务农户1700多万户,清理粮食1.6亿吨,烘干粮食4500多万吨,帮助农民减少粮食损失1200多万吨,这个数据“相当于当年广东一省粮食总产量”。
 
  谈到通过推广烘干等实用技术,解决“晒麦难”问题,李国祥认为,技术可行性完全没有问题,目前最大的阻力是成本——“麦农都要精打细算,如果自然条件允许,肯定会首选太阳晒干,舍不得再去花钱烘干。”
 
  “买一台(烘干)设备需要几万元,烘干一斤粮食两三分钱”。一边是新技术,一边是高成本,如何破解这对矛盾?王凤忠建议,烘干机等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仍需加大,或采取一定的烘干补贴政策。“农业始终是弱势产业,要让老百姓愿意种粮、也有收益。不要在麦收的‘最后一公里’依然出现难题。”
 
  张勇则希望,继续鼓励适当规模化种植,支持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提供粮储、粮贸等服务。“种植规模大了,抗风险能力更强,也更有实力采用各种新技术。如果只靠单家单户,永远难以解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就提到,“国家支持面向粮食生产者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粮食生产集约化;鼓励和支持推广适时农业机械收获和产地烘干等实用技术,引导和扶持粮食生产者科学收获、储存粮食,改善粮食收获、储存条件,保障粮食品质良好,减少产后损失”等。
 
  张勇说:“说到底,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户增收,而不是今天解决晒麦场,明天解决其他的。”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达3.1亿亩,收获进度过九成。预计全国冬小麦大规模机收将于6月下旬结束。
 
  6月8日、9日,两天时间,孙朝阳种植的350多亩小麦也全部收割完成。前段时间,高温多、雨水少,收割回来的小麦,一半可以直接入库,一半再分批晾晒两三天即可,减轻了不少压力。今年收成也不错,“粗略估计,亩产在1000斤以上”。他期待着,过段时间,能卖个好价钱。


上一篇:“内部数据”并不神秘 “专家团队”并不专业 警惕志愿填报“高价
下一篇:重大刑案嫌疑人在逃!内蒙古土左旗警方发布悬赏通告

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线下交易需谨慎!